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1月5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迎来世界首演。全剧在美丽青春与残酷战争的强烈对比中,在美妙动人的音乐以及诗意的舞台呈现中,以深刻厚重的人文情怀与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为观众铺陈出一幅油画般的音乐史诗画卷。
在对青春与美丽的“呼唤”中大幕开启
大剧院以世界经典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大幕升起,仿若俄罗斯油画的舞台展现在观众面前。空灵寂静的白桦林里,弹奏着巴扬手风琴的小姑娘,奏响了富有俄罗斯气息的旋律。“嘉丽娅、索妮娅、冉卡、丽达、丽莎……”,暮年的准尉瓦斯科夫带着“二战”中,美丽生命消逝的残酷记忆登场,呼唤着那些被战火硝烟吞没的青春。接着,乐队奏响的急促音型,如同拉响战斗警报,将观众带回到战争的年代。丽达、冉卡、丽莎、索妮娅、嘉丽娅,五位女战士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对于亲情、爱情的眷恋与向往,以及她们在战火中,为了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深刻揭示出战争对美的摧毁。
国家大剧院这部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前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原作及根据其所拍摄的电影,曾影响了几代人。而由作曲家唐建平作曲、剧作家万方编剧、指挥家张国勇执棒、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这部歌剧,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首次推上中文歌剧的舞台,同时,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通过这部世界经典,致敬所有为自己祖国献身的英雄,并让我们更加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巴扬声中,俄罗斯气质优美旋律咏唱家国情怀
诗意油画,硝烟中美好与温暖的凋零唯美呈现
在当晚的演出中,作曲家唐建平为这部歌剧谱写的既富有力量,又充满情感的音乐打动了现场很多观众,并且,音乐在弥漫着鲜明俄罗斯气质的同时,更体现出中国作曲家的情怀与歌剧审美追求。特别是,全剧音乐在充满戏剧张力的同时,对剧中人物有着精彩的音乐刻画。其中,暮年的准尉回到当年五位女兵牺牲的白桦林时,唱起的“你们可听到我的呼唤”与他在灶前烧水时,谐谑曲般的“士兵本应是男人”等咏叹调,既用音乐刻画出准尉厚重粗犷、大智大勇的性格,同时也将他对于五位女兵牺牲的愧疚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此同时,“黎明就要来了”、“我们必须分离”、“我知道爱情是什么”、“我要对你说我爱你”等咏叹调,或温暖动人、或活泼灵动,将女兵们不同性格,及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渴望,用音乐进行了出色的描摹。此外,“在黎明之前”、“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等重唱也通过富有前苏联时代的曲风,描写着战士们在黎明战斗前的不同心态。在舞台上,刘嵩虎、徐晓英、王宏尧、张心、张卓、刘恋等歌唱家,也以精彩的演唱,投入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美与战争来临时的大义凛然刻画地淋漓尽致。
在咏叹调与重唱之外,作曲家为全剧谱写的十七首合唱也十分精彩。其中,合唱“俄罗斯,我的故乡”以宽广的旋律线条,表达着俄罗斯人民不惧邪恶战争,深切热爱故乡、祖国、生活和平的情感。此外,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剧中化身为白桦林、沼泽、黑夜等,他们以或雄浑或静谧的声音,营造出一幅优美的音乐画卷。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也在宏大与细腻间,展现着美与残酷的对立。
在舞台呈现上,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和浪漫的氛围。高大的白桦林、广袤的土地与俄罗斯教堂、女兵的宿舍等场景,让剧中人在如同油画的舞台上,诗意地表达着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和平的渴望。舞台两侧的有机玻璃,则营造出了梦幻般的感觉。镜门的开合间,更是呈现出了女兵对于幸福的追求,进一步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导演王晓鹰说,“这个作品并没有正面表现与德国兵的战斗与厮杀,而着力表现的是这些女兵对幸福、对爱情、对心中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对她们梦中的情人、逝去的丈夫、想念的母亲和孩子进行更多的表现,即使在她们牺牲前,也在表现对于生活的热爱,从而更突出战争与人性间巨大的冲突。”此外,原作中女兵“洗澡”的段落则由芭蕾舞蹈家邱思婷的优美舞姿进行唯美的表现。剧尾,胸前挂满勋章的暮年准尉与孩子们在“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歌声中,更是献上和平的寄托,留下无穷意味。
6日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将迎来张扬、宋元明、刘颖、宋倩、郝苗、赵丽丽等另外一组演员。该剧的演出将持续到1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