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是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八周年,12月12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登台国家大剧院八周年庆典音乐会演出,为八周年系列演出活动拉开帷幕。同时这也是谭盾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初次合作。在谭盾的指挥下,乐团为观众演奏了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布里顿《四首海的间奏曲》、谭盾本人创作的十二把大提琴协奏曲《马可·波罗》等诸多力作。
谭盾:让“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典范、世界典范 作为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曾多次在国家大剧院登台,但此次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合作,则是谭盾与大剧院乐团的“初次接触”。“我来国家大剧院很多次了,国家大剧院对我来说就是我的家,我的音乐之家。但是每一次来国家大剧院都是和其他乐团一起,比如日本NHK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等。这一次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合作特别有气韵,与乐团之间的呼吸非常和谐。这里是我的音乐之家,更是他们的家。这两个“小家”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大家。所以‘大家’演奏出来的音乐就非常深刻,有底蕴。” 谭盾用音乐展现“丝绸之路”这一主题 在国家大剧院八周年庆典音乐会演出上,谭盾选择用音乐展现“丝绸之路”这一主题。谭盾将丝绸之路视作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沟通之路,认为丝绸之路不仅在路上、水上,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多元文化的连接是人类的本能,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觉得丝绸之路在精神上的沟通最为重要。中国人常说‘藕断丝连’,不同文化间也有着这样的联系,我们就是通过“水上丝路”的角度,去探索精神文化层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国古典音乐的角度,做出一个世界古典音乐的典范。我是一个湖南人,更是一个‘世界人’。我在很小的地方出生,但湖南的山水让我永远想到世界,中国人要为世界而活着,全世界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当代,能够让全世界去见证和参与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要选择‘丝绸之路’,使它成为中国的典范、世界的典范。”谭盾说。 优美旋律勾勒“丝绸之路” 国家大剧院当晚音乐会演出以斯美塔那代表作《沃尔塔瓦河》开场。《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套由六部交响诗组成的组曲,呈现出了波西米亚的精神、历史和传统。第二部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一首沿着这条捷克民族的母亲河悠扬回荡的优美乐曲。一冷一暖两个支流汇聚一处形成干流,旖旎的旋律带观众穿越波西米亚的乡村郊野。 澳洲土著的古号 在《沃尔塔瓦河》之后,观众的思绪迅速被吴承昊作品《南音:海上丝路》带回了东方。当晚是这部作品的世界首演,更是谭盾为国家大剧院开幕八周年精心挑选的“礼物”。谭盾表示:“吴承昊是小天才,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这个泉州的小伙子把家乡的音乐南音,用抽象的、精神的方式,转化成丝绸之路的音响,转化成交响乐队的力度和颜色,还用泛音把澳洲土著的古号带入管弦乐团。这是这部作品的世界首演,是给国家大剧院八周年生日的小礼物。我认为音乐一定要与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年轻人想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年轻人想不到的,我们要做出来供他们去想象。”而同样是东方之水,之后作曲家武满彻笔下的《我听到了水的梦幻》则兼具神秘与先锋气息,令观众耳目一新。在上半场的最后,来自全世界的水在布里顿《四首海的间奏曲》中汇集成了汪洋大海,结束于管弦乐的“暴风雨”之中。 在音乐会演出的下半场,乐团在谭盾指挥下演奏了作曲家本人为柏林爱乐乐团十二把大提琴创作的《十二把大提琴协奏曲:马可·波罗》,这部作品是受作曲家本人的歌剧《马可·波罗》灵感启发而创作的。谭盾透露,创作中,作曲家就像“巫师”一般,把每个音符都当成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来看待。“每个音符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来历和去往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印度的西塔琴的弹拨声如此诱人。有时,它发出的音头像是结尾,而渐渐消失的尾音却像音乐的开头。每一个单音就像书法的简单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抒情性。”这部《十二把大提琴协奏曲:马可·波罗》更像是一场灵魂的探索,带观众一同挖掘不同文化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