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群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我们称之为原住民或先住民。原住民是由不同的部落构成的,他们是台湾本土或最早在台湾定居的族群,“中华民国”定义原住民族的语言为南岛语系。
台湾原住民族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并且沿着冲积平原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截至2009年12月,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数为504,531人(占台湾人口数的2.1%),截至2012年1月,台湾原住民人口数为520440人。大部分的当代原住民族现在仍是居住在山区中。
关于原住民,能够被更多人深入了解应该还是通过电影《赛德克巴莱》,描写了围绕“雾社事件”的展开,台湾原住民对日本殖民侵略的反抗。虽然“雾社事件”是否可以解读为“抗日起义”还存在不一样的政治看法,但是,反抗暴政的原住民们对于信仰的捍卫依旧触动人心。 ▲电影《赛德克巴莱》剧照
很感谢这部影片,让我了解到宝岛台湾有一个以“人”为名的赛德克原住民部族,以及那三百名勇士曾誓死捍卫的部族信仰和骄傲。
我看到那种久违的民族情结在台湾原住民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看到自己植根于骨髓深处的对于殖民者的唾弃与愤恨。
只因为,那个地方叫台湾,那个侵略者叫日本。
▲电影《赛德克巴莱》剧照
“据统计被太鲁阁落石砸死的观光客中以日本人的数量为最多,人们纷纷猜测是因为日据时期日本人杀死了大量的原住民,这是原住民祖灵显灵在惩罚日本人。”
“雾社事件”发生已近百年的今天,去台湾旅游的游客们依然可以听到导游提起这件事,虽然只是玩笑口吻,但是那段历史以及原住民对故土山林的守护早以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太鲁阁国家公园所处的位置正是当时原住民赛德克族人生活的山脉。
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几乎遭灭族。后人为了生存下来,选择淡忘仇恨,努力延续生命。没错,面对侵略者会勇敢的殊死抵抗,为了族人的未来能淡然的与历史和解,这就是原住民。对部落的忠诚,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一方故土的眷恋都赋予了他们极其强大有力的精神力量。
雄奇的山谷,繁茂的森林,清澈的溪流,缭绕的云雾。
这是原住民的故乡,大自然毫不吝啬地赋予了他们水和食物,也赠与了能让他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原始的旋律。他们都是天生的歌唱家,并不需要乐谱,亦如他们信奉的祖灵鸟一般,自由歌唱,悦耳动听。 ▲电影《赛德克巴莱》剧照
如今,那份大山里的原始音谣或许已湮没在被西方音乐和流行文化涌入的现代社会。但是原住民的音乐仍像那山间的小溪一样代代流传着。
比如那个深沉婉转的古老声音——胡德夫。
太平洋的风 胡德夫 - 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深圳场
“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 吹散迷漫的帝国霸气… 吹落斑斑的帝国旗帜… 吹过真正的太平”
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风》,同为原住民的他,用民谣歌继续吟唱着那段历史。太平洋的风,穿梭着美丽的海峡,吹上延绵无穷的海岸。吹散了悲痛和阴霾,吹来了和平与安宁。
这一方土壤,曾经经受鲜血洗刷,岁月洗礼。族人的叮咛和山谷的呼唤伴随着胡德夫低沉浑厚的歌声,沧桑、真实、直催人心。
身为原住民的他,骨子里有祖辈的朴真,有对族人和土地强烈的使命感。这份使命感,使他注定要为原住民运动而奋斗终生。他的故事很长,如果从台湾民歌时代崭露头角算起,中间满满几十年都是为族人寻找失落尊严的奔波,直到近些年才稍稍放下,带着钢琴和弟子们开始巡演唱歌。
对外人来说,中间几十年里的胡德夫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传说。尤其对海峡另一端的我们来说,他是从牛背上的小孩直接变成白发老者的传奇,是以太平洋为胸膛发出共鸣,以山谷中的风作为钢琴伴奏的自由奔放的歌者。
他的歌有一种独有的悲壮和苍凉味道,加上他不加修饰,沧桑而真实的歌喉,使他的民谣歌曲让聆听者动容。《无涯》《匆匆》《芬芳的山谷》…在他的歌中,蕴含了乡土原生的情绪,是根,是牵扯,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情感,一被对的情绪撞击就自然流露。
近几年,胡德夫和他的团队开始各地巡回唱歌,他的歌穿过海峡来到大陆,带着宝岛的风土人情,带着太平洋的徐徐微风,带着故乡的雄鹰牧牛。他的歌声,宛若族人信奉的祖灵鸟,带给人心灵的安抚和慰籍 。 此次,胡德夫《山谷的呼唤》音乐会也来到了北京,将于5月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唱。用歌声打动人心,追寻那段沉寂的历史和族人的呼唤。
胡德夫的灵魂深处一定蕴藏着源源不断的民族情感,所以才有生生不息的能量。他用一个吟游诗人的姿态,歌唱足迹,自始自终。
每每他的歌声响起,就仿佛是母亲的手一下子抱住了我的心,然后一切都融化了。
演出地址: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大剧场 演出时间:2018年5月20日 19:30 演出票价:880/680/480/280/18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