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上海遭遇十年未遇的大雪,但是美琪大戏院门口却人潮涌动热度不减。舞台剧《繁花》第一季终于迎来首演,连续八场几乎场场爆满,上座率超过95%。舞台剧《繁花》不仅收获了观众们的热情与口碑,同时也成为圈内人士的热议话题。这一轮《繁花》进京恰逢初夏,将为帝都人民带来一股清新海风。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将于6月21日至24日在天桥艺术中心连演四天六场,依旧沪语演出,海派腔调,深入时代的记忆,贴近城市的肌理,带你领略1500种“不响”背后的袅袅余音,无限风情。
舞台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被形容为是“一万个好故事争先恐后地冲向终点”,这里面不仅是上海人的故事,而是中国几代人的故事。金宇澄用古典白话小说的笔法描绘了三个主人公跨越三十余年的成长经历与离散重逢,以嘈嘈切切的市井生活与层层堆叠的人情世故,绘制出一张充满了烟火气的城市地图,随着历史的动荡起伏而延展。六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交错对照,时代裹挟下的芸芸众生渐次铺陈,繁花入眼,世相庞杂,传奇迭生。作者虽不做评判,却对这些时代漩涡中的无声挣扎投以悲悯目光。
舞台剧《繁花》鉴于原著走街串巷的地图式写作气局和飞花扑蝶般的人物群像,将舞台剧分成三季,对原著进行三段式拼图,呈现这部杰出作品的全貌。主创团队以回望的视角带领观众追溯往日的脉络,唤醒对于父辈以及自身的记忆。
小说《繁花》聚焦的60和90年代两个时段,是中国的现代历史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为混杂、动荡和多变的时代,因此也成为最有讲头和看头的年代。金宇澄将两个时代交错并置,勾连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这种过去现在时,恰如一个成年人对于年少时光的回望。60年代的少年旧梦水汽氤氲,友谊与爱单纯美好,伦理压抑不住人性的渴望,风雨欲来却无惧绽放。90年代的都市生活疯狂激越,觥筹交错间意气风发,静默相对中情深意重。两个时代彼此照映,彰显出不同的样貌和特质,但是究其根底,不论哪个时代,这些活在城市夹层里的人们都要爱,要活,要有滋味,市井之中这股强韧的生命力绵延不绝。
两个时代的折叠显现出生命的厚度,也让每个人的转变都情有可原。这一批人生于50年代,在60年代留下一生最美好的回忆,然后接连经受时代的震动,到了90年代重新出发。或得意,或失意,或激烈,或坚守,回望他们的人生轨迹,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不仅是父母那代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亲历者,不论是上海、北京还是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舞台剧《繁花》提供了具象丰富的时代图景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几代人的成长,迷茫与理想,重逢过去的那些温暖街道与烟火生活。
舞台剧《繁花》: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繁花》的主创团队主要由80、90后构成,主打“青春繁花”。不仅以这一代年轻人的眼睛重新去审视那个逝去的时代,同时也追求“时代肌理,当代表达”,力图让舞台剧《繁花》不论从剧情还是演出层面都能够无限的贴近当下的观众。
青年导演马俊丰是个80后,在担任本剧的导演前就是《繁花》的书迷,接下这次的导演工作后,他又再次以戏剧为基点对小说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大胆提出了“时代肌理,当代表达“的创作理念:“舞台剧所要做的,并非简单还原小说的审美取向,而是再度凝练与提纯,不是表现‘过去时’,而是站在今天看那两个时代,是一种‘过去现在进行时’。”马俊丰同时表示希望有时代特征的沪语建构台词,形成独特的“繁花”语体--“所谓‘繁花体’,就是以日常生活的世俗为底,又有所超越而具有现代性与世界性,是世俗的某种成熟艺术形态。《繁花》这个戏就是做给这个时代的观众看的,她具有实验性,但没走得那么远。”
基于这个美学原则,出品方邀集跨领域精英,搭建起一支跨界主创梦之队,包括90后编剧编剧温方伊,电子音乐家B6、多媒体艺术家雷磊、服装造型设计徐家华、中国台湾的舞美设计李柏霖、灯光设计谭华共同创作,更有文学顾问剧作家曹路生,方言顾问钱程鼎力支持。
编剧温方伊是个90后,因《蒋公的面子》在话剧界声名鹊起。对于《繁花》,她最有感触的,反而是与当下更接近的90年代,“我看到我现在所处这样一个时代,我觉得这也是能和当下很多观众产生深刻共鸣的时代。我们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而城市很多时候就像飞机场一样,身在城市里总有大量的陌生人今天来到我们身边明天就走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消息,我觉得这和《繁花》所写的很相似,大量的过客在这个城市来来又去去。”她希望用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眼睛来重新审视那个逝去的时代。 她十分喜欢原著中这种时空交织的结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最后才发现两支长在同一棵树上。这种小说结构,使两个时代的并置不至于杂乱无章 ,有如草灰蛇线 ,伏脉千里 。”因此她在剧本中保留了这一结构,以阿宝、沪生、小毛三人的离合为主线,第一季将以三人的结交开始,以三人的重逢完成两个时代的交汇。
“舞台剧《繁花》会更立体,而且这是一种超乎我想象的期待。这支青年主创团队是更具有国际视野和自我追求的一群年轻人,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发现他们是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追求的一代人。将来这个剧也可能是年轻观众更多,这是一个主要的观众群。年轻人来做,年轻人来看,我觉得这样就赋予了小说新的生命力。”
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诗,层层叠叠的烟火传奇。 《繁花》第一季以沪生、阿宝、小毛三个挚友的成长经历串联起姝华、银凤、兰兰、李李、汪小姐等人在时代漩涡中的挣扎,大时代下的小悲喜,老上海中的浮世绘,有爱情,有死亡,有传奇,有时代的流行色,有世俗的烟火气,亦有城市的人文记忆与文化认同。
六十年代的纯真与压抑,九十年代的迷乱与深情,千万种“不响”里,既透露着上海人的含蓄与精明,也暗含着人世间的孤独与深情。
每个人都在伤痛中成长与流离,时过境迁后再度相会,是否还怀抱着最温柔的初心?
这是一次青春的回望,是过去也是当下,是每个时代中永恒的青春。
首演好评,人气爆棚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首演前后受到了广大的关注和讨论,创作团队最终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面对体量巨大的原著,改编后的《繁花》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著中的情节脉络与精神气质,舞台呈现的质感也广受称道。先锋戏剧家张献说,“上海终于有了一部没有文艺腔、比较实在的作品。”
上戏教授荣广润看完《繁花》第一反应“比想象中好,而且好不少”。作为“职业观众”,他直言,“有些戏看到实在难受,要打瞌睡,但是《繁花》一点没有。从文本角度而言,话剧抓住小毛、沪生、阿宝三个人物,用他们三个人与其他人物的关联反映时代,即便没看过小说的人也不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