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欧洲,一家看似平静的旅店。屋外狂风暴雨,屋内人心叵测。一个没有说出口的“误会”,一场不见血腥的悲剧。
内心摇摆的母亲,冷酷无情的妹妹,犹豫不决的哥哥,向往幸福的嫂子,还有那神秘莫测的“看客”仆人。他们各怀心思,不知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那看似血浓于水的亲情,却将他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加缪哲学戏剧作品《误会》角色定妆照
母亲,她和儿子的几次对话吞吞吐吐,希望他离开,谋杀还是不杀之间,挣扎和斗争。但女儿玛尔塔的坚决反对,打消并击穿了她的犹豫不决,那最后的投水怕是对这份母子情分最后的慰藉。
妹妹,她的心里只有那个充满阳光的海边,这里的一切都是黑暗的,邪恶的。她本以为那一次会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她终于可以去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永远地远离这里。但是就是那一次,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
哥哥,20年前的离家出走使他深深地记挂着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本以为这次带着财富的归来,会让他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一切就是那样的难以预料,谁能想到冰冷的河床会是他最后的归宿。 嫂子,她在没来到这里的时候幸福快乐,她本以为自己支持丈夫所做的这一切会得到很好的结局,可是谁曾想,只是短短的一夜,他们就阴阳相隔。结尾的对天质问,是她对这场悲剧的无力反驳!
老仆人,他话不多但总是出现在关键的场合,他就好像命运一样,命运在旁边观看着这一切,你希望它能够帮助你,但是答案是“不”。痛苦是孤立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任何人。
演出开始和中间的舞蹈令人难忘。一老一少,如机械般重复着一样的动作,看似相近的动作中,隐藏着不同的内心追求。对于玛尔塔来说,那梦寐以求的有着阳光和沙滩的海边似乎是自己终极目标,但对于母亲来说,这一切并没有那么重要,更多地是图一个心安理得。
剧情结尾时,玛尔塔自杀的那个视频同样具有创意,内涵深刻。玛尔塔和母亲谋害了自己的亲哥哥,将其抛入屋子旁边的河中。似乎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但母亲和玛尔塔的内心,却在谋杀完成的那一刻,始终不能承受这生命之重,在巨大的压力和良心折磨之下,母亲和玛尔塔的心理,终于崩溃了:母亲选择了投河自杀,玛尔塔选择了自缢身亡。
在表现母女自杀时,导演和音效的设计、艺术构想十分巧妙:漆黑的幕后一声哗啦水响,意味着母亲投河自尽了;此时的玛尔塔,更加陷入了心理的崩溃和思维的混乱与疯狂,一阵疯狂的、撕心裂肺的独白之后,舞台正中视频的画面显示,两只穿着靴子的脚在观众眼前不断晃动,玛尔塔自缢身亡。这两处情节,表现巧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它让观众的观赏想象空间,得到了一次扎实的拓展。
母亲和女儿玛尔塔,本来怀抱着对生活最美好的理想,对大海和阳光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着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一些,快乐一些,无可厚非,但将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过程,却建立在谋财害命,伤天害理的谋杀之上,而且谋杀的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嫡亲哥哥,这是最大、最不可原谅的犯罪。
戏剧的主题是如此深刻,刺痛人心,直面人性的丑陋和卑劣,加缪将存在主义哲学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在一个生动、深刻和曲折的故事中,毫不遮掩地讲述给观众,让剧中人物彼此对视,让观众看到了赤裸裸的丑陋人性,在观众的心灵深处,造成巨大的震撼。
这出戏呈现出来的欧洲古典主义油画一般的质感,优雅的泼水的肢体造型,性格化的化妆和服装,切合剧情的音效和灯光,都给这部作品加了不少分。它以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心理动机,潜台词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强烈的动作性,婉转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性,紧紧地吸引住观众,使人欲罢不能。
荒诞中透着灰色幽默,导演说能把加缪的戏剧搬上舞台是每一个演员的荣誉。能看到改编创作后的作品也是每一个观众幸运。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值得一看再看的戏。除了感受日常生活的平淡外,也需要静默下来沉淀人生。《误会》,给了大家一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