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话剧《简·爱》 寂静的钢琴、尘封的旅行箱……聚光灯下,穿着灰色长裙的简·爱闯进静物画般的舞台。在英格兰迷蒙的雾气中,这个站在桑菲尔德庄园门外的女子,恍然不知的触动了这所古老庄园中所有人的命运引擎…… 2009年6月,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开山之作《简·爱》首演亮相,这也是夏洛蒂·勃朗特同名文学经典在国内话剧舞台的首版演绎。该剧由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喻荣军编剧。原汁原味的诗意文字与灵动的舞台语汇让数万名观众沉浸在该剧精彩演出中,与主人公一起呼吸,重拾感动。 从2009年的青涩初见,到2022年的积累沉淀,话剧《简·爱》在13年的漫长演出战线中,不仅在大剧院热演数轮,还曾获邀在人艺首都剧场、北京国话剧场精彩亮相,同时,也曾赴上海、重庆、宁波、杭州、福州等地进行全国巡演。
出 品 人:王 宁 艺术总监:徐晓钟 总 监 制:赵铁春、戈大立 原 著:夏洛蒂·勃朗特 编 剧:喻荣军
导 演:王晓鹰 舞美设计:刘科栋 灯光设计:邢 辛 服装设计:盖 燕 化妆设计:赵 禾 道具设计:王 璞 音响设计:周 涛 艺术总监徐晓钟老师的话: 19世纪上半叶(1847年),英国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发表了她的小说《简·爱》,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当时学者们称她的作品是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即在着力表现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面貌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作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概括。 《简·爱》是一部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以抒情的笔法,着重心理描写。简·爱出身贫苦,她坚决反对压迫、屈辱的行为,始终捍卫自己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的强烈的爱憎。 喻荣军翻译、改编的《简·爱》,剥笋似地剥除了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人性的附加杂质——财富、地位、世俗的丑陋婚姻乃至宗教的虚伪,描写了无物质、荣誉、地位追求,无任何身外附加之物的纯净的爱情,这是原著与改编本的可贵的人文精神。 《简·爱》是一部既考验导演,也考验演员的西方经典名著。在导演王晓鹰的统领创作下,话剧《简·爱》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部中国艺术家解读的西方经典文学名著。 我相信,观众朋友们会从话剧《简·爱》中获得文学赏析的愉悦与人生的启迪。 导演王晓鹰的话: “简·爱”,一个闪亮的名字,一个爱情与自尊的代名词。 对于30年前的中国观众,《简·爱》毫无疑问是“煽情性”的爱情经典,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简·爱》则应该是带有哲理性内涵的爱情经典。这个动人故事的真正价值远不仅止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娱乐性满足,她内中饱含着对爱情本质的紧迫追问和对人性内涵的深切关怀。 简·爱并不具备完美的人格,但她却试图通过坚持自由、尊严、平等的生命准则,不懈地追求人格完美。这种生命情怀和人格理想,在现代社会里更凸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经典性价值。 当今生活中的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给“爱情”添加了太多的外部附加条件:金钱、利益、地位、出身、成功、享乐……然而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两情相悦却常常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精神诉求。这对于真正的爱情来说无异于买椟还珠,甚至背逆了人道主义准则。 我时常说,戏剧艺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关注在日常生活状态中有意无意忽略的事情,关注蛰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疼痛扭曲和善良美好,戏剧艺术时常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选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我希望今天的《简·爱》带给观众更深切的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有温暖的怦然心动,更有沉静的反观思索。简·爱与罗彻斯特之间相识、相知、相通、相容、相爱、相托付的整个精神交融的过程,就如同一首清新隽永的生命之歌,它不仅湿润我们的眼睛,更湿润我们的灵魂……
性格孤傲的简·爱从寄宿学校毕业后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养女的家庭教师。桑菲尔德庄园虽有些神秘,但这并不影响简·爱日趋平静的教学生活。直到那天,常年在外旅行的罗切斯特突然回家,一切开始发生改变。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然而单纯的简·爱却很快捕获了他的心。虽然社会地位迥异,但表面上看似冷漠的两个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炽热,迅速地坠入了爱河。一个带着童年的悲惨经历,一个带着过去婚姻的不幸遭遇,二人却相遇、相对、相知、相亲、相爱……婚礼上,简·爱意外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并没有死,而是疯了被关在庄园里。罗切斯特为此苦苦哀求,然而,如雷轰顶的简·爱还是选择了离开,并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工作。牧师向简·爱求婚,却使她顿悟——其实自己无法忘记对罗切斯特的爱。于是简·爱不顾一切地回到了那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桑菲尔德庄园。此时,疯妻已死,罗切斯特也瞎了双眼。废墟上,历经苦难的他们再次相遇,简·爱深情地为罗切斯特弹起她以前曾为他弹过的钢琴曲,真爱从心底被重新唤起……
喻荣军编剧 曾在国家大剧院制作音乐戏剧《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一八七二年约翰·施特劳斯访美的故事》、国家大剧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话剧《推拿》、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基督山伯爵》中担任编剧。 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ACT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总监,上海国际喜剧节总监。 2000年至2019年,已有六十余部舞台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歌剧、戏曲、舞剧、肢体剧和翻译剧本等)被国内外几十家剧院翻译成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挪威语、瑞典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罗马尼亚语、希伯莱语等十几种语言上演,并荣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等国内外多项专业奖项。 主要话剧作品有《去年冬天》《WWW.COM》《天堂隔壁是疯人院》《谎言背后》《香水》《活性炭》《浮生记》《资本论》《简爱》《1977》《钢的琴》《推拿》《老大》《乌合之众》《家客》等,并有十几部作品应邀参加国际性戏剧节演出,出版中文、日文、英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等作品集数种。
王晓鹰著名导演 曾在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话剧《基督山伯爵》中担任导演。 著名戏剧导演,导演学博士。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央直接联系的国家级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选“四个一批”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及“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 主要导演作品:话剧《兰陵王》《伏生》《理查三世》《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简·爱》《大清相国》《红色》《离去》《1977》《深度灼伤》《霸王歌行》《荒原与人》等;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钓鱼城》,舞剧《十里红妆》,音乐剧《花木兰》《断桥》《花儿与号手》;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乌石记》,黄梅戏《半个月亮》,越剧《赵氏孤儿》,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秦腔《关中晓月》等。 境外导演作品:《赵氏孤儿》(希腊)、《高加索灰阑记》(澳大利亚)、《庄周戏妻》(美国)、歌剧《游吟诗人》(丹麦),并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导演了《盲流感》《屋外有花园》等。 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导演艺术理论研究,已出版《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戏剧思考》等论著。 多次获得各类全国大奖。
刘科栋舞美设计 曾在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党的女儿》,话剧《基督山伯爵》中担任舞美设计。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 199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艺术节及中国戏剧节以及众多的国际艺术节和戏剧节,2013年作品参加英国世界舞台设计展100人(WSD2013),2105年参加布拉格PQ国际舞美展,2017年作品入选台北世界舞美展,设计剧目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包括文华大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剧目,舞台设计四次获文华舞美奖、“荷花奖”最佳舞台设计、话剧金狮奖及学会奖以及第二届中国舞台美术大展金奖等其他奖项。 近年主要作品:话剧作品包括《简·爱》《戏台》《理查三世》(英国环球剧院委约版)、《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星版)、《萨勒姆的女巫》《明朝那些事》《特赦》《丽南山的美人》《赵氏孤儿》(希腊国家剧院);歌剧作品包括《游吟诗人》(丹麦海徳兰歌剧院)、《大汉苏武》《运之河》《檀香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舞剧《水月洛神》《戈壁青春》《丝绸之路》《醒.狮》《花界人间》;音乐剧《锦绣过云楼》《冰山上的来客》;现代舞《问·香》 《GENESIS生长》;越剧《赵氏孤儿》;昆越剧《狮吼记/牡丹亭》;秦腔《家园》;电影《我们俩》。
邢辛灯光设计 曾在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话剧《简·爱》《王府井》《风雪夜归人》,音乐戏剧《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一八七二年约翰·施特劳斯访美的故事》,话剧《冬日1948》《林则徐》《基督山伯爵》中出任灯光设计。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文化部优秀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涉猎广泛。 近年主要舞台设计作品:话剧《简·爱》《死无葬身之地》;歌剧《西施》《红河谷》;舞剧《朱鹮》;川剧《死水微澜》;黄梅戏《徽州女人》;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晋剧《大红灯笼》;京剧《骆驼祥子》;昆曲《红楼梦》;越剧《梁祝》;梨园戏《节妇吟》;秦腔《西京故事》;儿童剧《西游记》;音乐剧《金沙》;杂技《雕刻时光》。连续获得第九至十四届文华舞台美术奖,获奖剧目包括黄梅剧《徽州女人》、儿童剧《宝贝儿》、甬剧《典妻》、京剧《梅兰芳》、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晋剧《傅山进京》、舞剧《水月洛神》和秦腔《花儿声声》。 连续获得2004—2010年度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儿童剧《太阳鸟》《小兔快跑》获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舞台美术奖。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舞美设计奖, 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灯光设计奖,第六、七、八届中国戏剧节舞美奖,并多次获得中国艺术节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舞美学会奖等国家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