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执棒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 王小京/摄
2015年10月1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国家大剧院主办的“2015国家大剧院新作品音乐会”在音乐厅隆重上演。《日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志敏》《兰花花》《长征》五部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中的十五个精彩唱段,由十位杰出歌唱家携手吕嘉执棒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共同展示,向世界歌剧领域彰显了蓬勃的“中国力量”。
立足“高原”、勇攀“高峰”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彰显中国力量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正在把北京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机构,以立足“高原”、勇攀“高峰”的姿态,贯彻“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大剧院标志的,能够凝聚向心力、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中,包括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歌剧,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航母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4至2015年,国家大剧院邀约国内杰出创作者近20位,精心策划组织创作会近百次,创作生产了五部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原创歌剧新作,分别是由金湘作曲、万方编剧、李六乙执导的《日出》;唐建平作曲、万方编剧、王晓鹰执导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孟卫东作曲,冯柏铭、冯必烈编剧,廖向红执导的《方志敏》;张千一作曲,赵大鸣编剧,陈薪伊执导的《兰花花》;以及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的《长征》。这五部原创歌剧既是国家大剧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亦是大剧院力创更多更好艺术精品的实际行动的体现。
10月13日晚,“2015国家大剧院新作品音乐会”甄选了这五部原创歌剧中的十五个精彩唱段加以集中展示。这些唱段有的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有的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有的展示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热血弘扬。这些凝聚了中国艺术家心血与才华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国家大剧院对歌剧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成果,也向世界歌剧领域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国家大剧院院方领导表示,大剧院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一贯重视、坚持创作为人民喜爱、品质精湛的作品,今后将不断为人民奉上丰富高雅的艺术精神食粮。
五部新原创歌剧,十五个精彩唱段 展现中国精神、体现时代风貌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幼斌担纲主持 王小京/摄
当晚音乐会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幼斌担纲主持,所有唱段则配以不同主题和色彩元素的大屏幕投影,打造了完美的视听效果。
宋元明(右)饰演的陈白露与薛皓垠(左)饰演的诗人展歌喉 王小京/摄
音乐会开场首先为观众奉上的是歌剧《日出》中的《太阳升起来了》《明天》《这城市》三个动人唱段。《日出》的话剧原作是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了这部名著的歌剧版本。剧本改编由曹禺先生的女儿万方亲自执笔,作曲家金湘则在病榻上用顽强的意志力谱写了优美旋律。2015年《日出》发表80周年之际,该剧的首部歌剧版本于6月17日问世首演。当晚,在光线和色彩的明暗交替下,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以饱含激情的嗓音,燃情唱响了宏大壮阔的旋律“太阳升起来了”,引无数观众动容。这段合唱是全剧情感的制高点,是曹禺笔下《日出》的精神寄托,也是金湘为一个时代书写的夯歌。接下来,由宋元明饰演的陈白露与薛皓垠饰演的诗人再展歌喉,带观众回味了动人心弦的二重唱《明天》。而在合唱《这城市》中,“说唱摇滚”式的音乐风格则点燃了观众们的激情。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准尉咏叹调《士兵本应是男人》 王小京/摄
之后展现的是即将于2015年11月5日揭开面纱的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国家大剧院用两年多时间精心打造了这部根据苏联经典名著改编的歌剧,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部歌剧也将隆重献礼,为观众铺陈一幅油画般的俄罗斯音乐图卷。为了便于中国观众理解与接受,作曲家唐建平在音乐上特别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融为一炉。当晚,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唱的《俄罗斯,我的故乡》,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准尉咏叹调《士兵本应是男人》,以及花腔女高音刘恋带来的嘉丽娅咏叹《我知道爱情是什么》,既表现了战士们对和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乐观执着和热切憧憬,又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感染力。而音乐的力量带来的恰恰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正如编剧万方所说:“我希望我能传达出这部作品曾经给予我的另一种力量——憎恶战争。”
刘嵩虎(左一)、韩蓬(右一)、刘珊(右二)、张心(左二)四位歌唱家 王小京/摄
方志敏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不朽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篇《可爱的中国》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灵。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爱国主义。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树立的“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精神,影响了无数革命青年、有志之士。国家大剧院早在三年前便组织创作团队开始了这部歌剧的酝酿,并将于八周年院庆之际,即2015年12月22日开启世界首演。当晚,刘嵩虎、韩蓬、刘珊、张心四位歌唱家携手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绎了革命英雄方志敏的《难道在你的脑海里你的字典里》、军法官胡翼的《我毫不怀疑你是硬汉一条》,以及群众合唱《十送红军》三个唱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英雄的坚韧不屈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当方志敏唱到”即便粉身碎骨也甘之如饴”“哪怕以卵击石也绝无迟疑”时,在场观众无不动容,这不仅是方志敏同志革命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递。
兰花花与兰花花“大”的二重唱 王小京/摄
之后展现的《兰花花》风格可谓截然不同。这部立足于中国本土题材,充满传统陕北乡土气息和民族意蕴的中国原创歌剧,将于2016年9月30日在世界首演的舞台上,为观众营造史诗般浑厚壮阔的艺术境界。当晚的音乐会中,孙秀苇、薛皓垠、刘嵩虎三位歌唱家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率先演绎了其中三个特色鲜明的唱段,分别是混声合唱《延安府临镇川谁不知道》,兰花花与骆驼子二重唱《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以及兰花花与兰花花“大”的二重唱《我(你)不嫁》,用歌声为观众再现了这段令人扼腕、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当孙秀苇饰演的兰花花与骆驼子互诉衷肠后,剧情急转直下,兰花花悲愤唱到“天塌地陷也不嫁”“吃糠咽菜全不怕”时,给予观众强烈的带入感,一个为了自由爱情抗争、率真勇敢的陕北姑娘形象跃然眼前。
男中音歌唱家魏松用深情的歌声抒发赞美了红军不惧强敌、不怕失败的英雄气概 王小京/摄
当晚为整场音乐会压轴的是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的鸿篇原创歌剧巨制《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2016年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中国原创歌剧《长征》,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注入到这部史诗般的巨制中,以此纪念这一属于全世界的历史事件。当晚,男中音歌唱家魏松演唱的彭政委咏叹调《寒夜中》,用深情的歌声抒发赞美了红军不惧强敌、不怕失败的英雄气概;红军战士合唱《神圣的土地谁敢来侵犯》以铿锵有力的旋律、进行曲式的节奏,唱出红军战士为保卫红色根据地、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我们终将得胜利》则是红军主力部队即将离开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的一段混声合唱。伴随着“我们终将得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红军与送别群众的大合唱,表达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和信心。伴随着歌声,大屏幕在曙光中打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红色大字,满满的正能量也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作曲家唐建平、孟卫东、印青,编剧邹静之、赵大鸣等在采访中谈到了对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的理解,观众们也纷纷表达了对本场音乐会的感受。
“国家大剧院这两年的歌剧创作是十分令人惊讶和瞩目的,既能演传统的经典歌剧,又能连续推出原创歌剧,这两年肯定是创造了世界纪录。特别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方志敏》,在间隔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生产出两部原创歌剧,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艺术能量。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有幸成为其中一个参与者,我也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能让中国的作曲家更多施展自己的艺术能力,向艺术高峰不断攀登。”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曲唐建平
“除了制作经典歌剧外,国家大剧院这几年还推出了大量原创作品。创作歌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就只有国家大剧院能做到这样,在高效的同时还能始终保证高质量,实在是太难得了。而且国家大剧院特别注重创作题材的策划,近年来创作推出的剧目大多都是老百姓熟知的或者很接地气的题材,这也更利于让这些作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我跟国家大剧院合作《方志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剧院的热情与专业。去年我们首先沿着方志敏战斗、被俘、牺牲的路线去采了风,然后才开始进行剧本、音乐的创作,每个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
——《方志敏》作曲孟卫东
“国家大剧院是文化大地标。作为北京人,不来国家大剧院看歌剧是件特别亏的事儿。每次大剧院有新制作我们都会来听,对很多业内人士有很大的帮助,对所有的观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福报、多么大的享受!长征被定为上世纪一百件历史事件之一,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战役,而是改变了历史进程的节点,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对历史大事件、作为历史节点的事件是有表述的义务和责任,为此我看了很多资料,包括革命烈士家书,感受那些人为了信仰、理想而奋斗,思考那时代的人对现代的想法,和现代人对过去人的想法。有句话叫‘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这种感觉特别打动我。我就是奔着波澜壮阔,充满理想和革命精神去写。”
——《长征》编剧邹静之
“国家大剧院可以说是北京的地标,而大剧院生产的每一部歌剧可以说是国家艺术创作的风向标。我和国家大剧院是第二次合作,深深感受到大剧院制作歌剧对艺术要求之高、制作要求之精良是比较罕见的。写长征的艺术体裁太多,有大量经典作品。长征是人类史的奇迹,是战胜自我、战胜自然的奇迹。剧本几易其稿,我看了很感动,音乐受到很大启发。长征这个题材第一次要写歌剧,首先要考虑历史的厚重,先辈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再考虑歌剧中的戏剧张力。现代和传统之间怎么把握,大众性和精英性怎么统一,剧本解决了这部分的问题,音乐上也结合戏剧节点更加丰富。”
——《长征》作曲印青
“作为《兰花花》的编剧,我首先希望这些歌剧作品,包括我们自己写的作品都能在国家大剧院这个平台演好,而且能够长期演下去。在过去那些年,很多歌剧在创作出来之后就没有机会再演出,这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国家大剧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有规划,每部戏从选材到音乐到剧本,都是在经典这条路上走。这次国家大剧院院长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我们要在高原的基础上打造高峰作品。我记得《兰花花》大概是从三年前开始酝酿,国家大剧院确实是在一步步往前走,始终向高峰前进,而且很有成就。”
——《兰花花》编剧赵大鸣
“我很激动和荣幸能欣赏到这场音乐会,在欣赏了我国作曲家高水准创作、演员高水准演出的同时,也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国人我是骄傲的,因为歌剧这种原本属于西方的音乐体裁被我国作曲家很好地运用、创新并服务于大众的精神文明生活;作为一名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我是自豪的,舞台上、下活跃的音乐家们很多都毕业于我的母校,看着他们在艺术之路上的拼搏和取得的艺术造诣我很受感动,这一切都在鼓舞着我未来的学习。整场音乐会无论是管弦乐团,还是独唱、合唱演员都配合完美,很好地再现了歌剧中的情境,加之舞台背景的渲染,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视听盛宴!”
——观众张小姐
“整场音乐会可以说是一场歌剧大餐,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而创作的《日出》,以民间故事改编创作的《兰花花》,还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志敏》《长征》。在一场音乐会中看到如此多的精彩演出,真的是极美秒的体验。演出前,我本人对唐建平老师创作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为期待。因为是本晚唯一一部以国外故事为背景创作的歌剧。这部本该由俄国作曲家创作的歌剧由中国作曲家来完成让我非常期待,期待唐建平老师是如何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唐老师的音乐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巧妙的融合了三者,加上廖昌永老师优美的声音,让我对接下来全剧的上演充满了期待。”
——观众韩先生
“假如音乐会是温暖复苏的春天,那么新作品音乐会就像一场春雨撒向大地,沁人心脾。一曲曲作品让人震撼,一段段演出让人沸腾!绝对不后悔来到国家大剧院聆听这场盛世音乐会,主持人李幼斌的出场更是引爆整个音乐厅!这种传播正能量的音乐会是艺术的结晶,点赞!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