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温情喜剧《桃姐》即将于10月21日至25日登台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为京城观众带来一部温馨感人的诚意之作。话剧《桃姐》根据许鞍华同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改编,由知名话剧导演周可担任编剧和导演工作,“舞台九色鸟”徐幸将在剧中出演“桃姐”一角。《桃姐》还集结众多老戏骨出山加盟,制作人王一楠表示:“希望能够为大家呈现一部表演教科书般的舞台作品。”
重阳节,不止要回家看看
生活流纪录影像外的“老年生活”
自古以来,重阳佳节一直是敬老爱老、关怀老年人的传统节日,除了登高望秋、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传统习俗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重阳节这天在家中陪伴长辈,或者去养老院慰问在那里生活的老年人。而话剧《桃姐》,正是一部讲述养老院中一群性格迥异的老人的故事。话剧《桃姐》在保留电影基本故事框架的同时,将故事背景由香港转移到了上海,不单写罗杰与桃姐主仆二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疗养院中多位老年人的群像塑造上。73岁的桃姐在中风出院后,来到了一家疗养院。在这里,桃姐结识了一群性格各异的老人:“贪财好色”的坚叔,“骄横作嗲”的黛西,“浪漫多情”的老张,“严苛毒舌”的严校长,“沉默诗意”的老李,“封建保守”的金阿姨以及“永远回不了家”的老太太。这样一群年老的“陌生人”相互陪伴,以各自的方式彰显着自己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他们也在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学习如何放下和释怀。
该剧的制片人王一楠谈及创排《桃姐》的初衷:“我一直想做一部高度生活流表演的戏。当初看完电影《桃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演员的表演方式,它非常生活流,我觉得这种表达方式非常高级,给人感觉很亲切、很温暖。其实‘老年’和‘死亡’一直是很沉重的话题,但是电影里并没有用太浓烈的方式去表达——没有太多的桥段设计、没有过多的矛盾冲突和大喜大悲,这种淡淡的生活流是我非常喜欢的表达方式。” 为真实塑造角色,导演周可还组织主创主演一同到养老院观察体验,并对养老院中的老人进行纪实采访。在话剧演出中的每一幕间隔,采访老人的真实纪录通过影像播放,与剧中演员们的表演平分秋色又相得益彰,让观众在真实与戏剧中对“老年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体验与触动。
老戏骨,影帝剧后齐聚首
360度透视“老年乌托邦”众生相
话剧《桃姐》可以说是集结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竞演,堪称海派戏剧界黄金阵容。不仅有因出演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傅文佩”一角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徐幸,将自己30多年舞台表演经验融入到“桃姐”这一动人角色中。还有阔别话剧舞台多年的新晋影帝姚安濂在剧中饰演“沉默诗意”的老李。姚安濂曾在《苏州河》、《青红》、《二次曝光》、《打工老板》等影片中展现过精湛演技,并且在2014年凭借电影《打工老板》获得了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姚安濂表示:“在参加这个剧之前,我确实很担忧:离开舞台那么久,还能不能胜任?可是现在的话剧表演也越来越趋向生活化,也可能因为生活的经历与积累反而赋予我在舞台上更多的东西。所以当我真正站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演戏的时候,非常有感觉。”除了剧后影帝之外,泰斗级表演艺术家张先衡在参加话剧工作的第65个年头,收到王一楠的邀请,二话没说就欣然答应出演剧中严苛毒舌的严校长。而同名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梁恩辉(罗杰)这一角色,则由“小鲜肉”兰海蒙扮演,角色身份也由原来的中年电影制片人设定为而立之年的纪录片从业者。
在话剧《桃姐》的舞台呈现上,导演周可巧妙融入纪录片、玻璃屋、投影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实现“老年乌托邦”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特意打造一座能360度旋转的透明“磨砂玻璃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这群老人的众生相。 在这个“非写实的诗意空间”中,观众可以真切地观察到时间流逝中所呈现出的老人们特有的精神世界。导演周可介绍:“一开始我就提出,做一出温暖的老人题材的戏剧,我们不批判现实,也不当‘老娘舅’解决家庭矛盾,我们只呈现精神领域的问题。”而制作人王一楠也提出:“《桃姐》不是一部纯的‘老人戏’,它很大程度上还是给青年人看的。父母是我们的镜子,某种程度上我们看父母就是在看老了以后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