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卫国卫公子的侍妾生下了一个孩子。卫公子请了巫师来卜筮,断定他是一个孽种。于是这个侍妾和这个孩子就被抛到了荒郊。十年之后,秦国侍臣景监出使魏国,与魏将军公叔痤来到西河岸边,发现了这个孩子。景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聪颖多智的孩子,便欲带回秦国收养。但魏将军公叔痤却强行带走卫鞅,并逼迫养母姬娘割断亲情。姬娘为了卫鞅的前程,剜去双目,并发誓从此不见卫鞅。卫鞅被带到魏国,公叔痤让他陪伴魏王之子公子昂读书,然公子未成,卫鞅成矣。卫鞅对法家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愈来愈不满足眼下的地位,希图能有更大的作为。秦孝公登基,向天下颁示了求贤诏令,并声称能有为秦国建功立业者,秦国愿为之分封领土。卫鞅辞别了自己的恋人韩女,来到秦国,在景监的引见下,向秦孝公游说法家学说,于是在宫廷上爆发了一场有关变法的激烈辩论。在秦孝公、景监、公子虔和赵良的支持下,卫鞅驳斥了保守派们的主张,变法得以推行。谁知就在宣布新法,立太子驷为王储的大典上,保守派利用太子驷的惊风抗命,以此发难,要看卫鞅如何处置。卫鞅果断处置,革去了太师公孙贾的职务,并斩去了太傅公子虔的左足,及时地维护了新法的推行。从此,卫鞅之法在秦国大大得以推行,秦国也日益强大。秦国的壮大使魏惠王畏忌万分,公子昂设计将韩女送与秦孝公,以图缓兵并以此离间卫鞅与孝公。多年未能见到儿子的姬娘也只身寻到杜平。看着姬娘劳累而憔悴的面容,卫鞅希望能用自己的爵位换取姬娘的自由之身。但由于朝廷争斗,卫鞅陷入了两难之境,无力改变这一局面。为了收复秦国故土,秦魏再次开战。高奏凯旋的卫鞅如愿以偿成为商君。他的显赫地位更增加了保守派对他的仇视。秦孝公不久辞世,太子驷即位。第一件事就是以谋反罪名缉拿商鞅。商鞅在末路中才与姬娘重逢。烈火遍野,箭矢如蝗,轰轰烈烈的一位巨人终于在他创建的律法中死于非命,结束了他壮烈却又惨烈的一生。商鞅以他大无畏的革新精神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的进步铺平了道路。
陈薪伊导演 著名戏剧家,从事戏剧创作六十余年,前三十年从事戏曲、电影和话剧表演,之后从事舞台剧导演、剧本创作至今。导演作品近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特殊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一级导演职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签约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荣誉导演。 陈薪伊导演的作品连续十届十四次获文华奖、其中文化大奖四部,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及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各省市戏剧节等各类戏剧奖项;京剧《贞观盛世》和话剧《商鞅》同时入围中国首届舞台剧十大精品工程名列榜首;儿童剧《红领巾》入围第三届舞台剧十大精品工程。歌剧《张骞》、京剧《梅兰芳》获得第三、四届中国京剧金奖;因导演歌剧《张骞》获首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奖;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导演《奥瑟罗》获首届话剧金狮奖;因成功导演话剧《原野》获首届北京人艺、北大方正特邀导演奖。曾连续三年为国家大剧院创排四部歌剧:《图兰朵》《艺术家生涯》《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2012《图兰朵》获首届北京丹尼国际舞台艺术最佳导演奖、首届上海白玉兰导演奖、首届弘扬中国文化奖。 陈薪伊导演的作品多次赴海外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并进行演讲等文化交流活动,京剧交响诗《梅兰芳》赴德国柏林,京剧《夏王悲歌》《贞观盛世》、话剧《商鞅》、地方戏曲《徽州女人》《花月影》《红楼梦》《蝴蝶梦》等赴港台、新加坡等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和演讲,为传扬中国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陈薪伊导演风格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又蕴含着细腻委婉的文化韵味,折射出对人性和生命,对现实与历史,对个体、民族、国家的理性思考及深沉的求索态势,具有拨打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冲击力,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话剧表演艺术剧院,也是代表中国最优秀的话剧团体之一。不仅有着一大批代表中国顶级艺术水平、经验丰富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专业人才聚焦在旗下长期从事话剧表演艺术创作;还拥有三座大小各异、功能齐全、观众席位总数一千个的专业演出剧场;每年上话自主创作、交流、引进及巡回的各类演出八百多场次,吸引国内外观众三十余万人次。依据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定位,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发展宗旨是:追求行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声望、且与上海这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剧院。追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历史渊源,翻阅中国话剧的历史。中国话剧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明对上海的流入,它成长初期文化秉性的先进性就得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主动拥抱。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及左翼联盟领导下,上海活跃的话剧活动就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步伐,揭露黑暗与讴歌光明,诞生了《上海屋檐下》等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话剧作品,并在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不可替代作用。共和国建立后,在原中共领导的抗敌演剧队和华东文工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以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上海青年话剧团。具有优秀艺术传统的两家国家话剧院团成立之初,分别由戏剧大师夏衍、黄佐临和熊佛西先生领导,起步就致力于中西方经典名著的推广介绍及制作上演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原创话剧作品。 1995年1月23日组建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是由上述两家走过半个世纪历史的话剧院团合并而成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一代上海话剧人秉承与弘扬先辈光荣传统,不断进行着戏剧表演艺术的拓展与革新,努力构架戏剧表演艺术通向观众的桥梁,并在剧目、编剧、导演、演员、舞美各方面多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化部文华奖、中国剧协梅花奖、曹禺剧本奖、中国话剧金狮奖、白玉兰表演艺术奖等全国性和省市级艺术奖项。除此之外,上话还十分注重扩大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戏剧创作理念,制作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表演艺术作品。上话成立二十年时间内,制作了262台中外作品,实现了680万观众走进上话剧场。上话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大江南北百余座城市,并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罗马尼亚、奥地利、意大利、戏剧沙龙韩国、爱尔兰、埃及、德国、土耳其等50余个国家开展戏剧演出交流,参加过“莫斯科契诃夫国际戏剧节”、“新加坡国际戏剧节”、“首尔表演艺术节”、“英国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埃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等数十个国家的艺术节演出。引进了48个国家和地区的176台优秀戏剧来到上海演出。“上话二十不止”的努力,获得了海内外戏剧艺术同行业界的高度评价,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誉回馈。上话已在上海培养起了稳固的话剧演出市场,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戏剧团体前来演出。 安福路的话剧演出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看话剧去安福路、做话剧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上海这座城市生活的一种时尚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