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罗曼是一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事业能力的推销员。威利的做事态度强调热心诚恳以及交朋友的能力。他也一度闻名于整个新英格兰,经常长时间开车四处兜售产品。他的两个儿子毕甫与哈比让他在邻里间引以为傲,他的妻子琳达则每天愉快的微笑。很不幸的,随着时间过去,现在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控制。
这部剧作的结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威利不断在他的客厅、下舞台、前舞台以及在虚幻的过去中,还有在想像里与班的对话中移动。米勒透过这些不同的状态,更细腻、完整展现了威利的梦境,以及人生中的现实,并通过让角色出现在或温暖或恶劣的灯光下,比较出角色的各种面貌,最后铺陈出整个完整的故事。
阿瑟·艾许·米勒剧作家 (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于美国纽约,犹太人,美国剧作家及玛丽莲·梦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剧作《推销员之死》、《熔炉》而闻名,是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1983年,阿瑟·米勒应英若诚之邀请来人艺导演英若诚翻译的《推销员之死》。中国也一直有演出米勒作品的传统。《推销员之死》使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而和玛丽莲·梦露的婚姻则使他成为最受娱乐关注的剧作家。 阿瑟·米勒仅仅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创作给他带来不朽声誉的作品《推销员之死》,1949年搬上了百老汇舞台,由著名导演伊里亚·卡赞执导。主人公罗曼成为舞台上的经典形象,他充满出人头地的欲望,利欲熏心,对于美国式的成功所抱有的顽固信念最终摧毁了他。“从字面上来说,《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关于推销员的戏剧,但是它已经成了一个神话的一部分,不仅在美国,同时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1988年阿瑟·米勒接受一个采访时说。 《推销员之死》也被阿瑟·米勒成功地“推销”到中国。1978年亚瑟·米勒和夫人来到中国参观访问,接待他的是曹禺先生。1983年在北京人 纽伦堡国家剧院 纽伦堡国家剧院是德国最大的综合剧院之一,集音乐、舞蹈和戏剧于一体。旗下五百余名雇员来自30多个国家。剧院拥有歌剧院、戏剧场、室内乐舞台和实验剧场“蓝盒子”四个传统演出场地。纽伦堡国家爱乐乐团在名歌手音乐厅出演音乐会。 纽伦堡国家剧院平均每个演出季上演800场演出,接待30万名参观者。2003年9月16日,剧院由市级剧院升级为国家剧院。自2008/2009演出季起,彼得·泰勒出任剧院艺术总监和总经理一职。 随着歌剧、话剧和芭蕾舞剧的蓬勃发展,纽伦堡国家剧院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戏剧生活,众多免费舞台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木偶戏剧节来临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木偶艺人在纽伦堡共聚一堂。孩子们可以在儿童文化中心配套的博物馆和剧院里寻找欢乐,其他剧院也为孩子们奉上丰富多彩的节目.此外,一个专门策划的论坛也编织出一张包罗万象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网。这一切使纽伦堡成为了儿童文化的热土。 十一家文化机构在各个城市街区引领各种文化活动,堪称全德国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