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音乐季的第二场“理查·施特劳斯如是说”专题音乐会上,我们将深入挖掘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他本人称其为“音诗”),包括他最为知名的《唐璜》、《死与净化》和《变形》。同上一场音乐会一样,这也是贯穿作曲家艺术生涯的三部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在24岁时写下了《唐璜》,虽然这并不是他的第一部交响诗,但却为他奠定了地位与名声。与之前我们演绎的《堂吉诃德》不同,《唐璜》并没有刻意描述这位花花公子传奇中的具体情节,而是着重于用音乐描绘人物形象,表达故事的氛围。这部交响诗可能是大部分职业音乐家最熟悉的交响作品之一,因为里面充满了大量兼具高难度与音乐性的片段,使它成为了全世界各个乐团招考乐手的必考曲目之一。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净化》与《唐璜》几乎在同时写就,但这两首交响诗的内容与情绪却大相径庭。《死与净化》描绘了一位艺术家的死亡。理查·施特劳斯的朋友亚历山大·里特应作曲家的要求,在交响诗完成后写下了一首诗,作为《死与净化》的一种解释:当一个人垂死的时候,他曾经的生活从他的头脑中闪过:童年的童真、成年后的奋斗、世俗目标的实现;最后,他从“无限的天堂”中获得了他所渴望的“净化”。理查·施特劳斯创作这部交响诗时仍是青年,甚至连大病的经历都没有。几近60年后,他在《最后四首歌》的《黄昏》中引用了《死与净化》中的“净化”主题。而在临终前,他对守在病床前的后辈说:“这很有趣,死亡就像我写在《死与净化》里面那样。”
《变形》创作于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在1946年1月首次演出。这是作曲家为悼念二战时德国的文化与艺术受到的巨大破坏而作,表达他对故乡的慕尼黑歌剧院、歌德故居以及文化名城德累斯顿遭受到的战火与破坏的惋惜。这部作品的结构与《死与净化》相呼应,基本音乐动机取自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整部作品中23件弦乐器每个都是自己独立的声部,展现了理查·施特劳斯完熟乃至艰深的作曲技艺和深沉忧郁,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怀。 吕嘉 吕嘉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华人指挥大师。他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幼年学习钢琴和大提琴,后来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指挥大师郑小瑛学习指挥。24岁时,吕嘉进入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跟随汉斯·马汀·拉宾斯坦教授、罗伯特·沃尔夫教授继续深造。同年,吕嘉在意大利获得安东尼奥·佩得罗第国际指挥大赛第一名,并由此开始了辉煌的职业指挥家生涯。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常驻乐团。 新世纪的北京,历史气度和当代活力彼此交织,也滋育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远大的音乐精神和视界。自2010年3月建立以来,他们凭着对音乐与生俱来的热情、专注和创新精神,已位列中国乐坛最优秀的交响劲旅,并迅速得到了国际乐界的热切关注。 唐璜 理查·施特劳斯 曲 变形 理查·施特劳斯 曲 死与净化 理查·施特劳斯 曲
1.2米以上凭成人票入场,1.2米以下谢绝入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