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艾夫曼的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充满内在张力的作品。他精准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情感冲突,并将展现给观众。他抛开了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所有的故事副线,将重点集中在了安娜、卡列宁和沃伦斯基的爱情纠葛上。艾夫曼用舞蹈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女人的重生。他认为,对爱的激情和渴求是一种人类本能,它促使女主人公奋起反抗当时社会道德准则,让她的母性之爱沦丧,让她的内心世界坍塌,使她义无反顾不计代价地挥霍她的激情,向它臣服并最终为之毁灭。 艾夫曼认为,他的芭蕾剧不是在讲述过去,而是在述说现在:剧目中所蕴含的永恒的情感与当代观众的感情现实密不可分且相互呼应。生活更为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是依照传统保持责任和感情之间的和谐表象,还是臣服于内心真实的情感?我们是否有权毁掉我们的家庭,剥夺一个孩子应得的母爱?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所有这些问题是萦绕在托尔斯泰时代的疑团,也同样是存在于现今的谜题,这些问题从古至今一遍遍不断被问及,却始终没有答案。唯一确定的只是,无论生死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同。
原著: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编舞:布里斯·艾夫曼 编剧:列夫·托尔斯泰 作曲:柴科夫斯基 舞美:玛尔格林 服装:维亚切斯拉夫 灯光:格莱布·费尔斯汀斯基
卡列宁家族的日常生活严格遵守着上层社会的繁文缛节和夫权至上。整个家庭一直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与平静,直到安娜对沃伦斯基炽热的爱情打破了这种“理所当然”。但这对恋人的真挚感情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排挤。 人们认同着卡列宁的虚伪,只有安娜例外。她对沃伦斯基疯狂深挚的爱恋超越了一切,这种疯狂不仅令她抛下了对儿子的责任,也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上流社会的无聊消遣让她感到窒息,她深陷在情欲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对爱情成瘾的依赖成为安娜痛苦的源泉,使她饱受折磨,并最终使得她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混乱且充满苦难的生命。
鲍里斯·艾夫曼编舞 “芭蕾世界苦苦寻觅的编舞大师已经出现了,他就是鲍里斯·艾夫曼!” ——安娜·基塞格夫 纽约《时代》杂志 鲍里斯·艾夫曼是当今俄罗斯舞坛上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编舞家之一,其艺术生涯在当今舞坛持续辉煌灿烂达几十年之久。他创作过四十多部的芭蕾舞剧,成绩斐然。曾荣获“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并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面具奖”、“金天幕奖”及多个国际奖项。此外,他还是俄罗斯国家贡献勋章的获得者。 艾夫曼出生于西伯利亚,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编导系。早在1977年,他便创立了列宁格勒新芭蕾舞团,也就是今天声明远播的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前身。他和他那些出色的舞者们,不仅有着坚实的古典芭蕾舞基础,还不断积极创新,丰富芭蕾舞蹈语言,并被看作是现代俄罗斯创新舞蹈剧目的中坚力量。 鲍里斯·艾夫曼认为新世纪要求推陈出新的舞蹈编排,并应该贴近反映现代人类。他热切关注时下问题,并公开就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戏剧性与观众展开讨论。他以“心理芭蕾”定义自己的舞蹈风格,并表示:“我全部的舞蹈创作就是为芭蕾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一种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身体语言。舞蹈对我来说并不是身体上的拓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鲍里斯·艾夫曼和他的舞团最核心最首要的艺术任务是:在底蕴丰厚的传统俄罗斯心理戏剧的基础上,创作独具一格且富有革新精神的新剧目,建立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舞蹈编导方式。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由鲍里斯‧艾夫曼于1977年创立,当时名为“列宁格勒新芭蕾舞团”。舞团自创始之初,就被看作是一股芭蕾革新力量,其艺术创作更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绪表达和戏剧冲突推至极限。舞团的首场演出不但受到观众和芭蕾评论家的热烈回应,还掀起了俄罗斯芭蕾发展新趋势的广泛热议。 1980年,凭借着对舞蹈艺术卓越的理解力和超前的认知,艾夫曼舞团不断突破舞蹈艺术的新疆界,创新新剧目。其作品风格鲜明,舞蹈锐利而强烈,充分展现了芭蕾艺术火热的激情。如今,凭借其独特、震撼的原创风格,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早已在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地区享负盛名。其《柴科夫斯基》、《堂·吉诃德》、《红色吉赛尔》、《俄罗斯的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海鸥》、《奥涅金》、《罗丹》、《超越罪恶》、《安魂曲》等芭蕾作品不仅展现了俄罗斯当代芭蕾艺术的最高水平,也蕴含着俄罗斯不朽的精神遗产和世界文化的智慧。他们不断用创新的方式诠释文化的内涵,带领着观众进入一个高雅的艺术世界。 鲍里斯·艾夫曼致力于唤醒人们对人类无限情感世界的激情,建立与观众们的精神联系,并使其沉醉在他那光辉熠熠、充满活力的舞蹈世界中。这使得艾夫曼芭蕾舞团长达数十年跻身于世界主流剧场,至今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