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本色纯粹的形式,向那些伟大的散布四方的无名舞者致敬,再现他们对于大地,对于生活最为本真的感悟。穷水之源则澄澈,求木之根故深茂——原生的民间舞如沉香之一瓣,历久而永芳。
藏族羌姆黑帽咒师舞 流传地区: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 在藏族的历史传说中,黑帽咒师堪称最坚定而强有力的护法者。所谓黑帽咒师,因他们登场时头戴黑色宽沿法帽而得名。藏族羌姆的开场多由黑帽咒师先出场净坛迎神。
汉族东北神鼓 流传地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 萨满在跳神仪典中,身穿缀有腰铃的服饰,手持单鼓,边击、边唱、边舞,在单鼓与腰铃的并用中,示意着逐渐与神灵合为一体。 苗族踩桥芦笙舞 流传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 每年的二月初二,是苗族的祭桥节,桥神既是苗族“送子娘娘”的化身,又是他们心中积善成德的圣物。踩桥芦笙舞源于苗家“祭桥节”,表现出苗族人在祭桥活动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场景。 苗族反排木鼓舞 流传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 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木鼓舞,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出门舞、割草舞、踩虫舞、挖坟舞、丰收舞五个部分,表现出苗族祖先长途迁徙的艰辛历程。 土家族撒叶儿嗬 流传地区: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 土家族“撒叶儿嗬”,又称“跳丧”或“打丧鼓”,是他们丧葬活动中特有的民间歌舞形式,不仅是悼念亡者的方式,也是乡邻相互帮忙和表达友情的重要途径。 普米族龙跳舞 流传地区: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 龙跳舞是普米族传统的“搓蹉”之一,又称“稀搓蹉”,有“龙出水”、“龙钻洞”、“龙翻身”、“龙上天”、“龙摆尾”等队型变化,表达出普米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蒙古族萨吾尔登 流传地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静县、和硕县 “萨吾尔登”是新疆地区蒙古族卫拉特部落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进行,呈现出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流传地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在冬布拉的伴奏下,女性舞蹈优美舒展、含蓄蕴藉,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气息。 花腰彝歌舞 流传地区: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 滇南与滇中交汇处的彝族,自称“尼苏”,别称“花腰”。当夜幕降临时,“花腰”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篝火边歌边舞,一派欢快喜庆之象。 彝族打歌 流传地区: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 “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在芦笙或笛子的引导下踏地为节的自娱性集体舞蹈。正所谓“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使彝家人的喜怒哀乐此时得以充分表达。 土家族滚龙莲湘 流传地区: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镇 滚龙莲湘是在传统莲湘的基础上,与莲花落巧妙融合,并糅进部分民间杂耍及武术中的精华,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莲湘新形式。 维吾尔族纳孜尔库姆 流传地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纳孜尔库姆”主要流传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拟日常生活和各种动物的姿态,展示了维吾尔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 藏族东旺锅庄 流传地区: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东旺乡 东旺锅庄流传于香格里拉县东旺乡,是一种无器乐伴奏的集体舞蹈。在室内,人们会围绕“中柱”起舞。在室外,人们则会围圈起舞,最后以歌曲舞段送神,表现出虔诚的民族信仰。
|